【常見疑問】
- 要拍哪裡?(Q1)
- 用什麼拍?(Q2)
- 要怎麼拍?(Q3)
- 拍到什麼程度才夠?(Q4)
- 多久以後可以再拍?(Q5)
- 拍打有什麼限制嗎?(Q6)
- 痧和瘀青哪裡不一樣? (Q7)
- 我打出這個痧代表什麼意思?(Q8)
Q1:【要拍哪裡?】
「我有XXX問題,請問我要拍哪裡?」這句話應該是我接觸拍打後聽到的前幾名問句。
A1:【從手肘開始,然後再以三焦的分類,針對不同症狀進行處理】
針對初次接受拍打者,基本上會建議先從兩手肘開始,尤其是左邊(心臟側)。
.
會處理手肘是因為那邊有心包經、心經、肺經經過,和心肺功能、心力相關。疏通這邊有助於增強心力,提昇我們的承受度。
.
手肘處理完後,會接著處理整條心包經,疏通完全以增強心臟的力量。心主血脈,掌管所有經絡運行,心暢通了其他經絡也會受益良多。
.
處理完後,再針對每個人的症狀不同,而有不同的方向。主要分為三焦(上、中、下)去看,近一步處理的細節請見:三焦辨位解問題
Q2:【用什麼拍?】
A2:【用手與工具皆可】
一般來說我會建議初學者一定要先把「手」學會,再學工具。因為我們可能會忘記帶工具出門,這時候手就能派上用場。而且手拍對於長輩與小孩特別好用。手法訣竅都在於「鬆」,是通用的,重點在於熟練於否。
.
而工具我推薦用軟棒、硬棒搭配大黃拍。大黃拍主要是暖身,大範圍的暖身超好用,全身一下子就熱起來。在暖身完再用軟棒、硬棒去拍痧,會更有效率。因為棒子面積小,力道會更集中,效果更好。軟棒主要是清關節與頸部等細緻的地方,而硬棒是處理肌肉群厚重的部位,如臀部、背部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工具搭配著起來用效果很好,更不容易累,若是不確定要不要買,可以參與各地的教學活動實際體驗,體驗後再決定也不遲哦!
.
我一開始的時候不曉得工具的好用,於是大多都用手拍,用手拍的確有能刺激手部穴位的好處。但面對的現實狀況是:有些人怎麼拍都拍不出來,因為痧卡得太深。後來慢慢去研究才發現,用手拍最大的力道,大概等同於用工具最輕的效果。於是我開始去嘗試不同工具,才明白搭配使用工具的重要性,也讓我在拍打的過程更加游刃有餘啊!
Q3:【要怎麼拍?】
A3:【請詳閱心法手法教學篇】
Q4:【拍到什麼程度才夠?】
A4:【基本上會痛代表還有痧,判斷標準可以是:當你加大力道時發現沒那麼痛時,就可以了。】
這個問題在一開始也是很困擾我。在回答這個問題前,我們必須要先知道一個概念:「當我們使用同一個力道,隨著時間加長,會越來越痛,越來越痛的原因是要「出痧」了。當出完痧,那股痛感會消逝,降低非常多。」
.
這個過程大家在拍打的時候可以多加觀察,當你知道了這個過程,你也就知道要拍到什麼程度了。我那時候都會去觀察受拍者的表情,基本上力道都維持不變,一開始的時候很輕鬆,中間的時候很痛苦,我會問他是不是感覺「皮開肉綻」,他會回答「對」。那個時候就是要出痧了。我會告知他待會出完痧就不痛了,通常沒有人會相信,但這就是過程。再拍一陣子,痧出完後,你會發現他的表情變得輕鬆了,再問他是不是比較不痛了。多數人會回答:「對啊!已經麻痺了。」這不是麻痺,而是因為「痧出完,就不會那麼痛了。」
.
所以說,你問要拍到什麼程度才夠?就拍到他有出痧,而且在加大力道後,也不會感覺特別痛,那就是出得差不多了,可以換其他部位拍了!
.
如果這樣解釋你還是不太清楚,就參與活動來學習吧!現場學習後,會更明白我說的是什麼,因為我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看書,也拍不出個所以然來啊!也是透過參與活動,才更清楚這些「眉角」。
Q5:【多久以後可以再拍?】
A5:【等到皮膚變成原本的顏色】
在拍打以後,會有痧點漸漸地從皮膚表面冒出,而那些痧會漸漸擴散。顏色會由深,轉黃,最後變為皮膚的顏色。而這中間的修復過程在於氣血的好壞,根據經驗,在修復期間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,多休息,皮膚的退痧狀況會快很多!
Q6:【拍打有什麼限制嗎?】
A6:【有分為時間、範圍、年齡對象、環境】
時間,基本上飯後一小時,飯前無太大限制,避免過於飢餓時拍打,血糖不足會容易暈。
範圍,生殖器、眼球、耳朵避免拍打,容易受傷。
年齡對象,對於長輩與孩童,宜用手拍,暖身保健拍(不出痧)可多拍,小孩不必出痧。長輩若拍出痧,一次建議一個關節處即可,我處理過我兩位奶奶(92歲與83歲),發現只是拍一個關節,就會有頭暈不舒服的狀況產生。所以長輩在處理上,必當更加循序漸進。
環境,拍打時勿於風口處,直接吹風易受風寒。拍打後也當注意保暖,因毛細孔擴張開來,外在寒氣容易進去,葉淑娟老師是建議當天避免洗澡以達最好修復效果。但根據面對到的實際狀況,因應大家生活習慣可能無法配合(天氣太悶熱),通常建議拍完後兩小時出痧處不碰水即可。我認為還是可以沖澡,不過建議當天還是盡量避免泡澡,因為還在修復期間,還是怕濕氣會由出痧處大量進入體內,而有功虧一簣之憾。
Q7:【痧跟瘀青差別在哪?】
A7:【本質上的差異在於一個是受傷,一個是排毒】
我認為瘀青是一次性的撞擊形成(外力為主因),而痧是藉由外力的輔助,讓自身的氣血將體內的淤毒帶出(自身氣血為主因)。
.
痧放著他會自己消散,而瘀青則會留在身體形成體傷,會對身體有所傷害。像是如果你撞到膝蓋瘀青,沒有去理他,之後可能走路時膝蓋就會覺得怪怪的,而且摸了會痛。而痧退了,就也不會痛了。
.
痧的痛感會隨著出痧逐漸消逝,而瘀青不會。舉個例子來說,今天我們用軟棒拍你的手,一開始你會覺得不痛,然後漸漸地越來越痛。然後又越來越不痛。這個過程就叫做【出痧】。然而若是你用鐵棒打,一開始很痛,然後還是很痛,他並不會隨著你一直打而變得比較不痛。
.
「痧」以及「瘀青」在皮膚上的呈現方式也有所不同,前者的痧會有凸起的氣結、硬結,而後者的瘀青則多為平面,不會像痧一樣浮出皮膚。大家若有機會參與實體活動時會更清楚其中的差異,現場看學習的效果會更好。
Q8:【我打出這個痧代表什麼意思?】
A7:【一個原則:「看顏色、摸觸感」。】
顏色越深越嚴重,觸感越硬越嚴重。最嚴重就是黑色,而摸起來像龜殼一樣硬。這種痧通常代表已經病入膏肓,而且身體的不適已經多年,吃藥都沒有用。因為經絡已經堵到不能再堵,整個就像一灘死水,沒氣血去推動藥性了。
全站熱搜